图片新闻

“为党分忧 为民解难”是我们的宗旨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党组书记、
局长李保存访谈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14时58分 信息来源:陕西省信访局网站

    5月8日,在省信访局来访接待大厅里,眼见已经临近中午休息时间,在局领导接访岗位忙碌了一上午的李保存,终于腾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在担任省信访局长之前,在民政部门长期参与信访工作,也算是一位老信访工作者了,您能谈谈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吗?
    李保存:好的,说来我和信访工作有缘,在民政部门多年参与涉军方面的信访工作。我觉得,信访工作是一项关乎社会大众的重要工作,如果做不好势必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信访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由此可见,如何做好信访工作越来越重要了。
    我想有三句古语有助于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一是“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各项政策方针的惠及者,政策好与坏,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问题和心声是制定政策方针的灵感来源。因此,作为信访干部一定要把为群众解忧纾难作为日常功课来做,坚持多到基层,多进民户,多查民情,多听民声,多解民忧,为诉求合理的群众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二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群众有话要说,有意见要提,有诉求要表达,这很正常。所以,要正确看待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让人民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始终是我们要坚持的一条原则。要把教育疏导放在首位,让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正确行使对社会事务方面的监督批评、建议的权利,真正做到“宣之使言”。三是“衣食父母不可欺”。古戏词有“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我们要怀着深厚的感情看待上访群众,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厌其烦地做好工作,耐得住性子,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不辞劬劳,树立信访干部的良好形象。
    记者:您担任省信访局主要领导以来,一定对信访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那么,您如何看待我省信访工作的总体形势?
    李保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信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第一责任,立足我省实际,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新路子,有效处理了群众来信来访和网上投诉反映的大量信访问题,化解了大批信访事项,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体上来说,全省信访形势平稳,持续向好,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信访部门积极协调的信访工作大格局。
    记者: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推进信访工作创新发展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保存: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省委、省政府对当前信访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工作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信访部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完善机制,畅通渠道,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诉求表达平台,要充分发挥各级联合接待大厅作用,建立并完善“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联合接访模式,积极主动做好接访和服务工作。二是合力攻坚,破解难题,对久拖不决和责任部门无法直接解决的信访难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领导包案、接访等措施,努力做到“事要解决”。三是落实责任,抓好基层。继续深化“三无”县(市、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夯实县一级信访工作责任。四是进一步加大关注民生力度,把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解决不同信访问题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记者:刚才,听您介绍了当前我省信访工作的基本情况,那么,面对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工作,才能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李保存:各级信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其成因也比较复杂。那么,信访工作如何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就是如何看待和认识信访工作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信访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效手段,才能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增强信访工作活力与效力。二是学会换位思考。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原则问题,是一个党性问题、民心问题,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心系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工作,就可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可以促使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三是责任要到位。信访问题,说到底还是责任问题。一些信访问题久拖不决甚至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使“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可见“责任”二字有多么重要。
    当前,全省各级信访干部,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一工作宗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为我省“三强一富一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日报》记者 程 刚 通讯员 董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