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渭城区狠抓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10时53分 信息来源:陕西省信访局网站
    渭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信访工作作为推动发展和巩固发展成果的有效手段,坚持把“保民生、保稳定”作为第一发展要务和第一责任,以矛盾纠纷排查为主线,以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为重点,以解决信访问题为核心,以“事要解决、人要稳定”为目标,不断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3年实现全省“三无”(县)区行列,多次获得 “信访工作”、“积案化解工作”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领导重视是关键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始终将信访工作与经济工作同统筹、同安排、同推进。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研究分析信访形势,安排部署全区信访工作,区委、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讲信访工作,亲自包抓信访案件,亲自协调解决信访问题,亲自下基层调研信访工作,信访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精心安排部署,从宏观上规划全区信访工作大格局。2012年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3次、区政府常务会7次专题研究、筹划我区信访工作,召开全区信访联席会、信访情况通报会、分析点评会、重点案件责任交办、重点案件协调会等会议18次。2月份省、市信访工作会议之后,区委、区政府立即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制定了“信访工作落实年”活动方案及推进措施,并对2012年信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3月份,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信访工作表彰大会,拿出12万元重奖了2011年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2012年全区信访工作及全市“两会”期间信访稳定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各镇(办)、相关部门签订了2012年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将进京访、赴省、赴市集体访和重点案件进行了再次交办。6月12日,在全市率先召开了全区1-5月份安防稳定工作通报暨各镇办、有关部门信访工作点评会,通报了全区1-5月份信访稳定工作,并对各镇办、有关部门1-5月份信访稳定工作进行逐一点评,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全员抓信访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政策出台,从基础制度上为全区信访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先后制定出台了《渭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信访工作的意见》、《渭城区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约访群众工作的机制》、《渭城区信访稳定工作考核办法》、《渭城区“四无”镇办创建工作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基础性的政策和文件,为全区信访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加大财力投入,从资金上为全区信访工作提供有力支撑。2010年,投资400余万元在咸阳地区率先建成了渭城区信访接待大厅,配备各类先进的办公设备和办公设施,极大的改善了信访工作环境,提高了信访工作效率;每年为信访部门提供30万元工作经费,同时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信访专项资金,用于化解疑难信访积案和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每年拿出10余万重奖信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镇办、部门和个人,近年来,在信访工作中财政累计投入1200万元,为全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加大人力投入,从工作力量上为全区信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区委、区政府针对目前西咸新区建设中量大、面广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调配信访力量,在领导配备、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按照信访大厅“一厅式”办公要求,从各镇办、有关部门抽调优秀后备干部入驻信访大厅联合接访。在信访部门原有班子的基础上,区信访局设立督查室,配备了4名科级信访督查专员,主要负责全区信访工作的督查督办,镇办设立信访办,村(社区)设立信访工作站,配备专兼职270名信访干部和信访信息员,负责在第一时间准确、详实掌握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并及时上报调处本辖区的苗头性、倾向性信访问题,实现了区、镇(办)、村(社区)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化。同时在全区实行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到信访大厅挂职锻炼工作制度,从工作力量上为信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措施得力是保障 
    渭城区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从制度上规范,从机构上健全,从工作上推动,从源头上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一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网络。区级设立信访大厅,10个镇办全部设立信访办,138个村(社区)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配备专兼职信访干部和信息员,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贯通、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疏漏排查网络。确保了矛盾纠纷能够在基层及时处理,在第一时间得到预防和调处。二是定期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查化解工作。按照“预警在先、调处在先、稳控在先”的原则,坚持经常排查和常规排查相结合,集中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重点排查土地征用、城市拆迁、民生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突出问题,做到了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交办,按层级全部落实领导包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化解时限。三是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今年3月份,在全区范围内抽调1008名干部,由170名科级干部带队,组成11个工作队,开展了中心主题为“抓矛盾纠纷排查、促经济发展”的“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区信联办及时印发了《渭城区信访突出问题调处化解工作方案》,专题安排各个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对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开展排查活动,对已明确的48个信访问题和案件再次交办,同时要求对未掌握的信访突出问题再进行拉网式排查。通过“大走访、大排查”,排查出不稳定因素247件,及时调处186件,有效预防4次集体访的发生。
解决问题是根本
    信访工作的核心是解决问题。针对当前群众所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等方式,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解决疑难信访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完善制度,保证“三访”。渭城区及时制定完善了《渭城区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约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意见》,用制度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诚信诚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将领导干部“三访”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围绕重点,定点接访。每天安排1名区级领导到信访大厅定点接访,重点接访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通过召开区级领导参加的群众协调会,集中调处信访突出问题,有效地预防了越级访的发生。三是围绕排查,带案下访。根据各镇办部门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结果,区级领导根据分管工作和包案情况,对可能引发集访、越级上访的重点信访问题带案下访,集中交办、联合会办,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时办结。四是围绕项目,及时约访。渭城区紧紧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重点部位开展领导及时约访工作,形成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信访工作网络,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使一大批信访问题在排查中被发现,在接访中得到及时化解,确保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信访不上行。
效果明显促和谐
    针对信访积案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久拖未解、容易升级激化的特点,渭城区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效果明显。领导包案化解。按照“谁主管、谁包案、谁负责”的原则,及时下发了《2012年区级领导包抓重点信访案件的通知》,对全区25件重点信访案件,实行区级领导包案,逐案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落实“五包”责任(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做到了“案案有人包、事事有人管”。集中会诊化解。针对责任主体缺失或“三跨三分离”的信访积案,联合责任镇(办)、部门和相关单位采取集中“会诊”,深入分析信访案情,找准问题症结,针对每个信访积案情况,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妥善化解了一批疑难信访积案。如历时15年的刘春民涉诉积案,通过集中“会诊”化解,已息诉罢访。公开听证化解,对个别“疑难杂症”,适时召开信访听证会,为上访群众搭建一个辩理析法、澄清事实、明辨是非的平台,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等参与到化解积案中来,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积案的新模式。例如在解决张莉人身伤害案中,渭城区在社区公开听证调解,形成社会统一共识,促使案件得到有效解决。教育转化化解。针对信访老户赴省进京缠访、闹访,企图达到自己无理要求或过高要求的,渭城区一方面依法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带着感情和责任讲明政策,理顺情绪,帮扶教育,解决生活困难。对多年司法终结的“三跨三分离”老户梁建忠,渭城区通过社会保障、困难救助、走访慰问等形式,促其息诉罢访,从而提高积案化解的成功率。专项资金化解,最大限度发挥疑难信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一些时间久远、证据灭失的“骨头案”、“钉子案”,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区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万元,推进一批“骨头案”的解决。    
(局综合指导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