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一线工作连民心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4日 08时56分
信息来源:陕西省信访局网站
——渭南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调查
编者按:在渭南,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以民为本”的信访工作团体,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机制、新的服务模式;他们直面百姓矛盾和纠结;他们“有理推定、有过推定、有解推定”的工作思路严密而审慎;他们“五个一的工作法”成为信访工作的品牌;他们最大限度发挥信访接待大厅“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作用;他们成为百姓心中的温暖所在。信访人的所做,正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心系人民、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之所在。
渭南正处在向现代农业大市、新型工业强市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转型期,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不难想象,对于渭南,做好信访工作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更对渭南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怎么办?渭南的信访人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最优质的回答,他们说:“我们要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他们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树立群众观点,让决策更趋科学民主,让政策措施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民事未妥,寝食难安——
一线工作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
信访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第一粘事。渭南市委、市政府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他们把这“第一难事”、“第一粘事”办成人民群众的“第一好事”。
正如渭南市委书记庄长兴所说:“信访工作事关社会和谐,事关百姓福祉。只有干部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老百姓才能把党和政府放在心上,才能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更好地建立,我们的经济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而老百姓也才能得到更多实惠,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渭南的老百姓都知道,渭南的党政主要领导每月都会亲自约访群众,定期听民生、化民忧;渭南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他们和市长都是有专线的。
老百姓还知道,为了提高渭南信访工作水平,他们的市长徐新荣亲自带队考察沈阳信访工作,专题研究协调市人民来访接待大厅的建设工作。主管信访工作的市委常委王春阳在《渭南日报》发表文章这样写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群众有问题、有困难、有诉求向我们表达,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盼。
渭南的800多名信访工作者都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必须真正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事情来解决,以开明的态度、宽容的心态善待群众的合理诉求,以公仆的真情、公仆的职责赢得群众的信任满意,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也许渭南的老百姓并不知道,为了把制度建设作为做好信访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狠抓不放,渭南制定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的同时,对信访工作相关制度作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为了让百姓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渭南建立了一个信访短信发送平台,定期不定期对全市的信访形势、工作重点、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和重要事项通过手机短信发向全市800余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及时通报全市的信访工作情况,提醒各级领导履行“一岗双责”,不断增强信访工作意识。
渭南百姓的事情在渭南干部的心中永远是天大的事情。渭南坚持信访点评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由庄长兴书记、徐新荣市长、王晓明副书记、雷超武常务副市长、王春阳常委等市上领导对各县(市、区)的信访工作进行现场点评,指出问题,寻找差距,完善措施,促进整改,增强了各县(市、区)委书记抓信访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修订印发了《渭南市信访稳定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压实了担子,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重视信访工作的新气象。
百姓之事,皆莫大焉——
为百姓解忧的“四项制度”和“五个一工作法”
一座城市没有信访问题不现实,可贵的是建立一种常态的信访机制,而这样的机制又必须建立在对百姓疾苦最真诚的体会。这样的机制才会有效、有力。
市委常委王春阳说:“信访工作就是‘情到深处无怨尤,情到浓处心自细’。渭南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难得的黄金机遇期,也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群众表达享受改革成果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越增越多,信访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在以更加深厚的感情对待信访群众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系列信访机制,这样才能使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渭南的信访工作才得到了老百姓和各级的认可。
“四项制度”是渭南市的领导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百姓的承诺。
一是干部下访制度。今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的机关干部“进千家门、暖万人心”活动,摸清了底子,了解了民意,宣传了政策,解决了一批信访问题。实践证明,干部走下去,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二是“信访代理”制度。在县、乡、村建立基层信访代理网络,抽调一批懂政策、晓法规、能力强、品行好的后备干部,为群众进行“信访代理”,解决好一些群众因“不了解政策、不懂信访程序”出现的多头信访、多级信访问题。
三是“法律咨询服务”制度。在各级信访部门设立“律师咨询处”或“法律服务站”,采取“律师坐堂”的方式,由律师直接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接待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和指导,帮助信访群众通过法律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四是“听证终结”制度。对问题已经解决,但上访人仍接二连三地提出新的过高要求的,采取召开“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参加的听证会,面对面对上访人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疏导,依靠法律政策,评析是非曲直,形成听证结论,予以信访终结,办理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客观如实地向社会公示公布。
如果说,“四项制度”建立起一套解决信访工作的合理有效链条,从各个环节上为百姓的上访找到最好的终结,那么“五个一工作方法”无疑是以效率的理念,真诚的民心建立起的最高效工作方法。
所谓“五个一”就是“一次接访、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法”,它进一步延伸了领导大接访的工作效果,大量信访案件在萌芽状态得到了有效化解。一年来,全市各级领导共接访群众6508批36000余人次,受理问题4316件次,当场解决1440件,现场答复1592件,交办处理1284件。“五个一工作法”已成为渭南市信访工作的品牌。
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用真情信访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临渭区向阳办尤西九组的群众至今不会忘记,为了解决百余户村民十年不通电的问题,渭南市信访局的工作人员所做出的努力。市上领导接访当天就带领市信访局干部,连续三天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离开村子时常常已是凌晨。经过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多方协调解决,两天后全组村民家家都通上了电。当年春节,群众带着感谢信,拉着满满一车面粉慰问市信访局干部。王春阳说:“感谢信我们留下,面粉你们拉回去,祝乡亲们过个好年。”
对于渭南的信访干部来说,真情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从真情实意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千方百计解决好每一份合理诉求做起,再小的事情也要在细节之处彰显为民真情,再难解决的合理诉求也要在无私无畏、敢抓敢干之中赢得民心。
渭南的各级党委、政府知道,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送上门来的调查研究,是送上门来的民生、民意、民情。面对上访群众,“三个推定”是他们最真情的表达。
“三个推定”就是对群众信访问题首先做“有理推定”,不管合理成分有多大,都要作为合理诉求,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对引发群众信访原因首先做“有过推定”,分析问题从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工作方法和对群众的态度等方面找原因;对处理群众信访问题首先做“有解推定”,坚信办法比困难多,寻找政策,寻找依据,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解决好群众问题。
理念来自对百姓的感情,理念也推动着渭南的领导者力图为百姓能够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法。
在基础建设上,渭南市建设了总面积2350平方米的市人民来访接待大厅。接待大厅设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候访大厅和教育卫生等16个接待窗口,市纪委监察局、民政局等20余个市直部门派业务骨干入驻接待大厅,直接接待调处信访事项,进一步整合了工作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大量信访问题得到了及时化解。接待大厅建成后,渭南做到信访点评在大厅、接谈劝返在大厅、协调处理在大厅、解决问题在大厅,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访接待大厅“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作用,使接待大厅真正成为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终点站。信访大厅运行半年来,接待群众4906人次,解决答复问题1081件次,群众送来锦旗8面。同时,7个县的接待大厅也已投运。
(陕西日报刊登 综合指导处供稿)